通识课:《中国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5-09-30
false课程名称 |
中国历史 |
授课对象 |
全专业 |
||
授课内容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
课时 |
2.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及其分布特点,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通过梳理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通过研读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使学生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引进考古成果和阅读历史文献,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等问题,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素质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观察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示意图,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的素养; (3)通过向学生解读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等重要历史概念,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的素养; (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培养他们初步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等唯物史观原理的素养; (5)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增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家国情怀素养。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重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
|||
融入方式 |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观察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示意图,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的素养; (3)通过向学生解读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等重要历史概念,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的素养; (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培养他们初步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等唯物史观原理的素养; (5)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增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家国情怀素养。 |
||||
思政元素 | 传承中华文明 时空观念素养 创新意识 家国情怀 文化自豪感 文化认同感 认同感 自豪感 | ||||
思政资源 | 彩绘蟠龙盘 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伏羲教民结网捕鱼 盘古开天辟地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